笔趣阁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设

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设


  工部历来是朝廷最大的部门,但是这不代表工部的高级官员多,而是因为工部管理的工匠最多。

  匠人地位低,哪怕成为一个小吏,在那些读书人眼里,也还是下等人。

  所以工部一千多年来,排位一直是六部之末。

  自四年前,工部又增加了一个技术专利司,这个原本不起眼的衙门,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发展成了一个拥有近千工匠的专营部门。

  而原本被工部众员排挤,被安排到专利司的虞衡清吏司郎中刘杰,这几年间,从一个边缘人物,变成了京城炙手可热的大红人。

  身为罪臣刘伯温的后人,刘杰为了家族荣耀,在京城忍受着白眼,排挤,如今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当初跟朱瞻基的一席对话,他很好地把握住了朱瞻基的心意,如今专利司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技术推广服务。

  每一项被申请的专利技术,不等到专利证书下来,专利司就有专人将这项技术进行分类。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人负责,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

  不管申请人愿不愿意,这项技术除了细节保密,用途和作用都会详细地宣传开来。

  这样的时候,除了大商户,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将专利授权。

  所以从永乐十四年到十八年,工部虽然因为有了水泥,在全国各地进行工程建设,但是也掩盖不住专利司的风头。

  如今的应天府牙行,各大州府的牙行,都开通了专利服务。各种各样的新技术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刘杰的名气越来越大,专利司的获利也越来越多。

  也不是没有人想要挤开刘杰,但是刘杰在朱瞻基的面前已经挂号,朱瞻基将自己的太孙令都给了刘杰一块。

  加上工部尚书宋礼早就得到了朱瞻基的授意,一直保护这刘杰,也让他安稳地坐在郎中的位置上。

  应天府长安坊的北侧,与皇宫内库的护城河边,原本是一片被隔开的平地。

  洪武朝时期,应天府的人口不到百万,为了皇宫的安全,这里当初不允许建房。

  但是永乐朝以后,应天府的人口连年增加。加上海外各国都在应天府设立了鸿胪寺,安排了使节,另有海外商人的往来,人满为患。

  永乐是十二年,应天府的户籍人口就达到一百零三万,长住人口另十五万余。

  根据永乐十六年的人口统计,户籍人口超过了一百二十万,长住人口另三十万余。

  也就是说,整个应天府的人口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这可不是后世有高楼大厦的城市,如今的百姓大部分住的都是平房,而且文武百官居住面积都是超大,导致百姓居住越发拥挤。

  夹江工业区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应天府的住房紧张,因为许多百姓去了那里做工,就都主动搬出了城。

  但是,应天府的住房和公共用地依旧越来越紧缺。

  五月的时候,宋礼就上书,向朱瞻基汇报了这一情况。

  经历过后世的房子炒作,朱瞻基当然知道应该如何控制这一情况。

  首先,他就下令今后应天府的房屋,所有建设要统一规划。

  有了水泥,有了预制板,现在的大明建设五六层的房子一点困难也没有。

  但是困难的是配套设施,比如上下水。

  没有上下水,百姓如何用水?如何做饭?如何冲厕所?

  蒸汽机的出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想要普及却很难。

  住楼房的,肯定都是穷人,指望穷人买一台昂贵的蒸汽机,专门用来上下水,是不可能的。

  但是,衙门可以。

  工部专利司原本只是个小衙门,但是这几年来,发展成为了一个吏员近千的大机构。

  不算在各个府城的吏员,光是在京城,就有差不多五百人,负责着各项事务。

  工部在工部衙门给他们安排的一个小院,连人都站不下。

  而且,越来越多的资料也需要一个地方储存,所以专利司申请了多次,想要工部允许他们建一个新的衙门。

  但是这件事可不是那么好操作的,朱棣对专利司的事务不熟,一直认为这是朱瞻基胡闹的一个敛财衙门。

  既然是敛财的,当然是越省钱越好。所以,专利司的神情自然被驳回了。

  一直到朱瞻基回来,刘杰跟他提了实际困难,朱瞻基才有心思准备将应天府统一规划,建设一座新城。

  居民区现在还不好改建,但是占据了半个城市的朝廷各大衙门,却是可以先改建的。

  一个衙门弄一台上下水的蒸汽机,并不算负担。何况到了冬天的时候,这台蒸汽机还能提供暖气。

  抱着应天府的地图看了几日,又将吴中,卡尔索利他们叫了过来,对应天府整个环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朱瞻基决定,大兴土木,重建应天府,第一步,就是改建朝廷的各大衙门。

  以前的房子全部都是平房,每个衙门都是占地广阔,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土地利用率太低。

  但是如果建成高楼,也不需要太高,三层到六层即可,就能大大改善百官的办公条件,也能给应天府节约大片的土地。

  专利司人员众多,房子最紧张,成为第一座建设的衙门。

  因为级别比较低,这个衙门不会被建在承天门外大街,而是选址在了长安坊北侧。而且将会建设五层,只比奉天殿略低。

  而这栋占地两千平米,高达五层的建筑,从一开始动工,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所有人都知道,这将会是大明建筑史上的一个新的开端。

  这套房子有着明显的中西合璧的风格,有着巴洛克式的建筑框架,却又有着东方式的屋顶和屋檐。而且,这只是临街的一面,背后还有着东方式的四合院格局,园林格局。

  这种方式是朱瞻基提出来的,但不是他的原创,因为他前世在哈尔滨,见识过了这种风格的建筑,它们只有房顶和屋檐没有采用中式。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着跟中式风格完美契合的架构。它们在外形上讲究对称,这一点跟中式风格是一致的。

  在内部架构上,他们讲究空间和利用和光线的利用,这一点是远超其他建筑风格的,只有地中海式风格可以媲美。

  像后世的新中式建筑风格,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房屋内部的光线利用,落后了几百年。

  而地中海风格跟大明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在大明人看来,那样的建筑风格太丑了。

  更主要的是,如今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在西方都还没有成型,现在大明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那这就变成了新大明式建筑风格。

  这里面,朱瞻基摒弃了巴洛克风格的夸张艺术风格,也没有要它们那种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故意将一些线条设计成曲面的形式。

  中国人的建筑,还是讲究方方正正,无非是细节上更讲究寓意。

  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但是现在这种风格是在朱瞻基的领导下确定下来的,大明人本就喜欢繁复的风格,这种华丽和炫耀,符合如今大明天下第一的心态。

  特别是在主体架构之上,依旧是大明自古以来的宽檐设计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椽展开犹如鸟翅,故称“翼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顶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所以,当专利司的大楼蓝图被公布于众之后,立即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种新房子更加坚固,更加厚重,也更实用。并且,在安装了玻璃之后,房子内部的光线远超如今的房子,白日办公并不需要点灯。

  当然,这座华丽,厚重的建筑,主要是办公用房。与此同时,关于百姓居住房屋的建筑风格,却成为了难题。

  如今的百姓还很穷,大部分家庭家无余财。不管是新中式风格,还是单元楼,建筑成本都远远高于如今大部分还是泥砖,黄土建成的房子。

  朱瞻基可不想像后世一样,将房子价格炒的高入天际,让老百姓为了一套房子,需要一生奔波。

  他很清楚,房价的炒作,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有关,国家需要一种大额消费,将老百姓口袋里面的钱掏出来,刺激消费和市场。

  但是如今的大明比后世优越的是,只要海外疆域能源源不断地回流资源,只要大明的科技水平一直保持领先。

  最少一两百年以内,大明产生的虹吸效应,能滋润整个大明。

  所以,朱瞻基最后还是决定,哪怕朝廷不赚一两银子,也要先把应天府的百姓住房,进行统一解决。

  首先是临街门面,要全部建成前店后住的三层建筑,这样的建筑,现在不需要考虑上下水,但是却能够解决应天府的拥挤问题。

  其次是街坊,这个先由富裕的街坊开始改建,房屋统一采用两层或者三层的新中式风格,减少占地面积。

  而节省出来的土地,所建设的房子,则可以高价卖出去,弥补朝廷的损失。

  另外,朱瞻基要求工部积极研究上下水设备的改进,争取以后在每一个街坊建设一座水塔,供应整个街坊的日常用水。

  在这项技术突破以后,就能建设五六层的单元楼,大大提高应天府的土地利用率。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不能将房屋变成商品,如果将房子变成了商品,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就大乱。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房子变成身份等级,并且让人一眼就能区分开来。

  如今的大明,有皇室,宗室,勋贵,官员,士子,百姓(商户,农户等),现在还多了海外学子,使节,雇佣。

  除了服饰,房子同样要成为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准。

  朱瞻基一边要求工部和礼部对各种规制的建筑进行标准划分,一边发布命令,在整个大明境内,对城市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并且叫停了各种新房建设。

  每个不同的地区,都应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要求实用与坚固,能够长久保存。

  在后世,城市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国内的很多地区,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东部还是西部,房子都几乎一模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的新鲜感。

  这一点是不可取的,这样虽然能省了一些心思,但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模样,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与特征,那么过个几百年,全国的旅游业发展,将会远比后世更加火爆。

  更重要的是,每个城市的下水道建设,首先要提上议程,建设一座城市,首先不是要建设的多漂亮,而是要具备强大的功能。

  不能一下雨就淹成河,一段时间不下雨,就又开始缺水。

  城市建设需要具有前瞻性眼光,不管是绿化,排水,垃圾处理,水电供应,道路建设,都应该预留下充足的空间。

  应天府应该称为一个样板,成为整个大明的样板,让其他地方的城市,都初步具备后世的城市功能。

  就以道路来说,原本的大明只有马车,牛车,道路狭窄。

  朱瞻基想要在应天府建设城市火车,许多建筑就要拆除。

  以后要是有了汽车,现在的道路就更加不行了。

  所以,应天府的城市改造,就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预留下汽车道,有轨火车道。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城墙的限制。

  古代的城市狭小,拥挤,是因为城墙的限制。城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当炸药已经发明出来,新式火枪已经发明出来,战争的威力扩大了许多之后,城墙的作用还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没有!

  在时间进入最炎热的七月的时候,朱瞻基在七月初一的大朝会上,提出了今后的大明,取消城墙的建设的可能性。

  这一提议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城墙是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心里的安全依靠,也是这些大臣们心里的依靠。

  不要城墙,这跟把自己脱光了面对对方的大刀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服这些大臣,朱瞻基携带文武百官来到了应天府外城正东的麒麟门。

  麒麟门因位于宋武帝刘裕初宁陵墓道的两只石麒麟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

  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到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到8米。

  这座城门因如今的朱高炽住在温泉别院,加上江南一带民众进京,大多经过这里,所以利用率非常高。

  但是因为人流,车流太大,城门当初的建设有些狭小,所以准备拆除重建。

  朱瞻基先让文武百官检查了这座要拆除的城墙,然后让化学研究院的道士们,在主要节点,一共安装了二十斤苦味酸炸药和一百多个雷酸汞雷管。

  二十斤炸药也不过是小小的一桶,但是苦味酸炸药的威力,还要大于后世著名的TNT炸药。

  这二十斤炸药被引爆了以后,一段巍峨的城墙,应声倒塌。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也颠覆了他们一直一来的心理假象。

  城墙是他们心理安全的底线,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战争中,也只有灭国之战的时候,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大部分时候,奸细早就已经渗透了进来,让城墙失去作用。

  就像朱棣,要不是李景隆打开城门,他能顺利的当上皇帝吗?不一定。

  在他们心目中稳如泰山的城墙,现在面对新式炸药,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城墙真的有作用吗?

  能够让这些大臣反思,其实已经达到了朱瞻基的目的。

  人们的思维观念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过来的,即使是后世,经过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接受了那么多外界的冲击,也一直到了新世纪,人们的思想才转变过来。

  大明的宣传能力当然没有执政党厉害,朱瞻基也没有想过一开始就彻底改变所有人。

  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在城墙之外建设新城。

  旧城改造的成本,是远远高于在平地上建设新城的。在平地上建设新城,不管是一开始下水道铺设,还是道路的扩宽,都不会有任何障碍。

  而且,这些古城已经建设起来,虽然非常落后,但是依旧可以保存下来,作为以后的景区。

  而不是像后世一样,拆,拆,拆……

  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连超过五百年的建筑都少的可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这种文化的断层,其实比经济的发展断层更加可怕。

  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以后还能继续发展,无非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文化断层一旦形成,今后想要在找回来,难度增加了无数倍,还不一定能成功。

  火枪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东方的战争模式。

  这不是原本历史中的只有几千,几万火门枪,工匠不超过万人。

  如今大明的火枪制造,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制度化,标准化。不管是谁当政,都不可能忽略火枪的作用了。

  以前的骑兵,可以强攻数倍于自己的步兵。但是现在,骑兵只剩下了机动性强于步兵。

  只有马刀的骑兵,不要说面对不比自己人数少的火枪兵,即使火枪手的人数少了一半,骑兵仍然不是对手。

  战争的模式已经改变,今后即使有造反,面对火枪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即便异族也有了火枪,想要侵略,也根本不可能有大明的人多。

  不管怎么看,如今的大明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朱瞻基有这个自信。

  那么现在,城墙的确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城市的装饰。

  大臣们面对朱瞻基这强有力的事实说服,经过了半个月的斟酌,在七月十五这一日,通过了今后的城市建设方略。

  今后的城市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习俗,气候,营造不同的建筑风格。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同人口的城市。下水道,净水池,沼气池的建设,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除此之外,道路的宽度,绿化的栽植,也有相应的标准。

  朱瞻基不奢望每一个城市都建设成为一个花园城市,但是绝对不愿意因为城市发展,牺牲了环境。

  大明不需要追赶谁,也没有被追赶的压力,所以,只需要有条不紊地发展,就足够了。

  这一份建设方略不涉及旧城改造,更不涉及城墙的去留,只是为今后的大明建设,提供一个标准。

  而真正的城市改造方略,要等到应天府进行改造以后,积累了经验,才会制定相应的标准。

  当时间进入八月的时候,工部和內监首先在清凉门外,前往夹江工业区的道路两边,开始建设两个普通百姓的小区。

  这两个小区,是工部和內监为在夹江工业区干活的普通百姓建造的,入住的标准是在应天府内城有房,并且在工坊里工作时间超过一定的期限。

  专利司的大楼建设,其他人还只是看热闹,但是这两个小区的建设,却是真的让整个应天府的百姓沸腾了起来。

  新房子是后世那种标准化的五层单元楼,但是不同的是,没有苏式建筑的呆板,反倒更像是新世纪新加坡的森林大厦,只是材料上不能比。

  根据大明的人口结构,每一套房子几乎都是三室一厅版本,然后都有一个大阳台,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玻璃窗子。

  然后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理问题。

  因为房子建的结构有些傻大笨,阳台上不要说栽花种草,就是种树都没有关系。

  而且小区里面的绿化都严格遵循标准,还有小广场可以玩耍,闲聊。

  每一栋楼的房顶,在承重墙上方,都有一个水泥池砌的水箱,里面刷了油漆,保证水质,并且有专门的蒸汽机可以提供上水。

  这样的房子,不要说在这个时代,即便往后推几百年,也不会落伍啊!

  不花钱就能住进这样的房子,这让大明的普通百姓,如何不疯狂。

  


  https://www.biqubook5.com/33_33154/146753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book5.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iqubook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