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崇祯十三年 > 第五百八十六章 河淮惊变(九)

第五百八十六章 河淮惊变(九)


  趁着落日的余晖,两匹快马冲出京师永定门。
  出了永定门,两名骑士相互一拱手,道声珍重平安,便各自分道扬镳。
  一名径直南下,另一名则勒转马头,向天津卫方向奔去。
  在京师搞情报,收集不是难事,传递才是难事。
  从京师到蜀地,有两条大路。一条经山西、陕西入朝天关;一条经河南、湖广入夔门。因为前一条路近得多,所以京师北迁之后,四川与京师的人流物流大都走这条。
  但在崇祯十五年夏秋之际,因为河南和汉中的战乱,上述两条路都不安全了。重要情报入蜀,只能选择绕道运河南下,过山东到扬州,然后西入湖广到达夷陵。到了夷陵,极重要极紧急的情报由信鸽带到重庆,在重庆再换信鸽带到成都。普通的情报无权享受这个待遇,只能由驿站和急递铺以人行马跑的方式传递。
  成都距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南北两京相距三千四百四十五里,共计约一万零七百一十里(注一)。途径扬州中转,距离相差无几。
  朱平槿的老祖宗,曾经用十六天的时间将军情急报从成都送到了南京,平均每天骑行超过四百五十里,但那是驿站频繁换马换人的结果。
  若没有换马换人的条件,在炎热的天气下长途骑乘,对人尤其是对马匹的耐力便是一种极限挑战。
  有经验的骑兵都知道,骑乘距离超过一千五百里,即便是以吃苦耐劳著称的蒙古马也比不过人的两条腿。
  为什么?因为人可以吃肉喝奶,马却只能吃草。
  人吃三顿饭可以只花半个时辰,并且边走边消化,马却不行。所以在战场上,一定要为战马准备豆料等精饲料,这样才能将最大限度防止马匹掉膘,最大限度防止因马匹吃草消化耗费时间而严重影响军事行动。
  依靠马匹传递信息耗时太长,成本太高,那么有没有更快更经济的办法呢?
  以航运业发迹的邱家人自然而然提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用快船走海路!
  船行虽慢,但胜在十二个时辰不停;船行虽险,但可以避开陆路的各种关卡。
  为此,邱家人在到达京师之后,立即在天津卫设立了汇通钱庄的天津分号,并依托这个分号成立了一个商号,做起了海商的生意。
  赚钱当然只是掩护,把京师的消息和财富转运到南方才是真的。
  邱家人陆续出资建造或购买了几条船。货船用于大宗物资的运输,而快船则用于人员和消息的运输。
  最近,一条专用于人员运输的新建快船刚刚在海河下水。这艘船吨位不大,但充分借鉴了蜈蚣船的使用经验:船首尖削,大幅加大了船体长宽比,使船体在水中的阻力减小。
  为了扩大船帆吃风面积,提高航速,避免巨帆高桅带来的头重脚轻,这艘船还极其奢华地使用了两副绚丽的锦帆。故而此船一下水,立即在天津卫引起了轰动。
  有人惊叹于装饰的豪奢,有人在批评船型的怪异。然而不等吃瓜群众们争论出一个结论,这艘船就悄无声息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到哪里去了?
  除汇通钱庄京师总号的小邱掌柜之外,没有人知道具体的航线。
  ……
  几乎在快马出京向蜀地报警的同时,与阎二公子并肩立在船头的龙启胜看见了义门土寨上升起的狼烟。
  义门寨的狼烟,并非空穴来风。
  船靠码头,龙启胜抛下空手套白狼只管卖情怀的阎老板,一个健步跳上了码头。
  奇怪的是,土寨中虽然狼烟滚滚,但涡河岸边守码头的卫兵却神色轻松,并无大敌当前的紧张。
  守码头的千总道,放狼烟是莫将爷的军令。
  今早黎明时分,涡河对岸出现了流贼游骑。莫将爷接报流贼只有数骑,便率亲兵十余人渡过河去,将流贼一举杀散,还生擒了一名自供为小袁营哨总的贼人。
  如今莫将爷已经带了贼俘前往十里之外的城父镇,与温总兵会面。
  在他临行前,传令义门寨大放狼烟。此举既是警示散在各处打粮的弟兄们小心,也是在提醒对岸的流贼侦骑:我们这边早有准备,别打着占便宜抢东西的心思!
  既然涡河对岸出现了流贼,粮船便不宜在此久留。
  问了消息,龙启胜连忙返回船上,让漕丁们帮着码头的士卒卸粮。城父镇的漳河码头是个停船靠泊的好地方,可天旱水枯,漕船载运过重便有在漳河搁浅的危险,所以只能先卸下部分粮食,减小吃水,然后再继续前进。
  当日掌灯时分,龙启胜在莫营游击姚克明的陪同下,领着一里多长的船队,浩浩荡荡到达了城父镇。
  他的去而又返,送来的不仅有救命的粮食,还有迷茫中的希望。
  城父镇的士卒百姓,点燃手中的火把,摇晃手中的灯笼,以最热烈的方式迎接英雄的凯旋。
  然而,欢迎的人群中,少了两位重量级人物:总兵温如珍和副将莫崇文。
  城父镇是一个千年的古镇。
  春秋时期,著名的做死之王楚灵王不仅在城父留下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而且还在此地建了个史载“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的章华台供自己玩乐。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曾经奢华无比的章华台已经湮没为镇边一个不起眼的土丘,而千年的古镇却风采依然。
  城父地处漳河和涡河的包夹之中,三面环水,地势险要。地处乱局中央,这里的房屋瓦舍却奇迹般的完好如初;因为有水的滋润,这里的农田耕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来到这里,有如荒漠中找到大片绿洲,乱世中偶入世外桃源。
  可朱仙镇的溃军和豫北的流民大量逃到这里,让城父镇没了以往的静谧与安详,变成了一个人声鼎沸的兵营,一个乞丐遍地的难民营。
  温如珍的中军就设在镇边一处花园中。
  一条灌溉渠引来漳河水,从花园的正中流过,留下一片清亮的水洼。依水建园,垒石栽树,再加上几座水榭,便是上佳的避暑纳凉胜地。
  这处花园,本是鹿邑豪侠丁恒昌一位亲戚的宅子。临近的鹿邑被破,那亲戚吓破了胆,全家出逃到丁恒昌的寨中。王世琮和温如珍
  联名招揽丁恒昌,丁恒昌也有意背靠大树,便把这处无人居住的花园做了顺水人情。
  崇祯十五年七月二日,即护国军联络官龙启胜来到城父镇之后的第二天,温如珍、莫崇文、龙启胜与匆匆赶来的王世琮、马进忠、杨国栋和丁恒昌等人在花园水岸边的赏花水榭相聚,共商眼前的困局和未来的出路。
  莫崇文语气平静地为与会者介绍了情况,随后谈了他的想法:
  “……那贼俘供出的情况就是这样。
  目前,我等尚未收到刘超信件,无法判断刘超是泄愤杀人还是举兵谋反。本营标将都司杨天福已领侦骑前往永城,若是快的话,今日便能送回准确消息。
  不过末将以为,刘超将永城举人乔明楷灭门的消息,十有八九当是真的!
  刘超与永城士绅,非是一日之仇,而是数十年的积怨。
  据末将所知,当年科举,刘超在县学中出类拔萃,科场登第指日可待。然而士绅们怕他占了县里名额,便以他祖上籍贯山西为由,将他生生拉扯下来。
  刘超弃文从武,武举第一,又有人告发他作弊;他一怒之下考了第二次,再次第一。当地士绅没了话说,却使人暗中阻挠,使他经年不能出仕。当年若非王抚院慧眼识人,他必将老死于故乡……
  那日在义门,刘超醉了,咬牙切齿对末将道:
  永城士绅家资巨万,豪奢无比。上通朝堂,下压黎民。神通广大,权势滔天。莫说寻常百姓世世代代为豪绅家为奴为仆,就是他这种朝廷的大将,也要被豪绅们踩在脚下,随意蹂躏……他恨得几次想杀人,却都被家人部下劝住了。或许这次杀人,便是他忍无可忍之举……”
  “杀个人倒是轻松了!”
  上首的王世琮愤然将手掌在案几上重重一拍。
  “那是灭门!举人之家七十余口,被刘超杀了个精光!况且除了灭门,他还有封闭四门,占据县城的举动!若是朝堂中的乌鸦呱噪,定然要定下个谋反之罪!若是朝廷追究下来,诛灭九族也是轻的!哎,可恨……”
  王大人情绪失控,众人皆知为何。
  四营人马退到亳州,刘超兄弟曾经倾囊垫付,四处购粮。若永城士绅就此盯上了他和四营将士,借助朝堂上的代言人对此发难,他担心牵出朱仙镇不战而撤的秘事,成为朱仙镇之败的又一替罪羊。
  这也难怪王世琮,其实除了他,众人皆有这个隐忧。
  虽然蜀世子朱平槿一直在通过贾登联的亲兵龙启胜在联络他们,用银钞和粮食拉拢他们,但是对朝廷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服从,让他们依然恐惧于天子的反应。
  说到底,众人在内心里依然抱着对朝廷和皇帝的幻想。他们希望朝廷和皇帝能够认清现实,承认现实,准许他们留驻于亳州一带招兵买马,休养生息。这样,他们就可以依靠手下的两万多人马,在乱局中求得一个自保。一旦将来天下大定,他们又可以凭着这两万多人马,为自己和手下的儿郎谋得一个高官厚禄,一个美好将来。
    
  注一:数字出自《明史地理志上》
  


  https://www.bqbwx.cc/36_36077/416324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bw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b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