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大郎新传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态度如此强硬!

第一百二十四章 态度如此强硬!


转眼间,腊月初八,腊八节又来临了。腊祭之日,喝腊八粥的日子,又是龙兴节,即皇帝赵煦的生日:诞圣节。朝廷为庆祝赵煦诞辰而放假三天!

    但武植一点都不轻松,为了庆祝龙兴节,朝中大臣一个月之前就开始为节庆的事忙活了,武植也不能例外!尤其是今年的龙兴节,由于赵煦喜得皇子和三位公主,朝廷决定大肆庆贺,大操大办。赵煦还颁发诏书大赦天下,赦免减刑除了元祐旧党人以及一些特殊的犯官比如蔡京等人之外的众多囚犯,天下人闻之大喜。

    武植作为朝中第八号人物,而且是最年轻的朝廷大臣,首相章淳派给他的任务也不少,其中有一项是负责接待来贺的各国使节。杀鸡焉用牛刀,武植才懒得出面,就把接待各国使节的事都全权委托给鸿胪寺卿郭知章,由他带领鸿胪寺的官员去出面接待并处理相关的事宜。

    宋朝在京城设置许多外交接待馆驿,作为国家接待各国使节的地方。当时辽国在都亭驿,西夏在都亭西驿,高丽在梁门外安州巷同文馆,回鹘、于阗在礼宾院,三佛齐、真腊、大理、大食、大越等国家在瞻云馆或怀远驿。

    要是天天往这些地方跑,不把他累死才怪。武植只象征性地见了各国使节一面,就把接待的事丢给了郭知章,做起了甩手掌柜。琇書網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已经两年多没有来出使过宋朝的辽国和西夏使节,在腊八节来临的前夕,竟然出乎意料地联袂而来,一行数十人,两个西夏使节,四个辽国使臣,外加两个侍卫和数个随从,阵容还不小,并带来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礼物,无论衣物、鞍马、弓箭还是野果野味都带了一堆,其中还有两把宝铁刀和一对海东青。沉寂冷清已久的都亭驿和都亭西驿一下子又热闹了起来。武植不得不亲自接见了他们。

    但来使的傲慢态度让武植很是不爽,尤其是辽国的使臣,趾高气扬,见到武植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时,两个辽国侍卫就不断挑衅,意欲给宋朝使者来个下马威。结果被武植一不小心都给打趴在地,颜面尽失,方知宋朝这个极其年轻的开国郡公不是易与之辈,轻视尽消。

    自从宋朝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就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年代,辽国强势且贪婪,宋朝委曲求全并花钱买平安,期间偶有一些小摩擦,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争斗,遣使来往的还比较频繁。但宋朝与西夏自从绍圣二年即一零九六年爆发大规模战争后,一直在背后支持西夏的辽国就断绝了同宋朝的来往,直至今日,辽国和西夏才联袂而来,颇有点来者不善的意味。

    果不其然,当龙兴节大庆过后,辽国使节就联合西夏使节迫不及待地递交调停国书,傲慢无比地提出要宋朝和西夏和解,要求宋朝人即刻退出河潢、天都山、没烟峡和剡子山等地,把这些土地交还给西夏,并以武力相威胁。

    看到辽国递交的国书,面对这样的形势,朝中瞬时分出了两个不同的阵营,京城存在两派意见。首相章惇和章楶建议不用理会辽国的调停,无论是战争抑或和平,应由宋朝决定,“夏国作过未已,北使虽来劝和,亦须讨伐,若能服罪听命,虽北朝不来劝和,亦自当听许。”次相曾布和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等人则认为,宋朝应着眼于从西夏身上得到实际利益,不应该进一步破坏宋、辽两国关系。武植冷眼旁观,并没有着急发表意见。

    双方争持了数十日,僵持不下,赵煦也是迟疑不决,心有不甘,迟迟都没有能拿出个好的解决方案来。无可奈何之下,赵煦和众人才把目光投向一直缄言不语的武植,求助于这个朝中年纪最小的二品大臣。

    武植见状,才把自己拟好的章程递给郝随,送呈赵煦。

    赵煦仔细地阅览了一遍又一遍,很是心惊,也甚为心动,看着武植的眼神有点恍惚:“这也太强势太决绝了吧?”

    武植的奏章里写道:“党项人天生就有反骨,犹不可信!宋朝要做好和平解决争端和武力解决争端的两手准备。作为胜利的一方,宋朝与西夏的争端应由我方来主导和决定。停战可以,但要签订协定,并以辽国、回鹘、高丽、大理等国为见证方。协定有三,一是党项人必须承认如今既成事实的边界问题,无条件承认河潢、天都山、没烟峡、剡子山等地为宋朝的领土,停止一切挑衅行为;二是承认宋朝的宗主国地位,党项人作为附属国,宋朝从此取消给西夏岁赐,党项人须自签订协议起,每年要向宋朝纳贡银十万两,绢帛十万匹,良马十万匹;三是开放边界口岸,开设榷场,进一步通商易市,并且放开河西走廊,允许宋朝人途经河西走廊与西域通商,西夏方面不得人为设置障碍,且必须保障宋朝商人在西夏境内的利益不受侵犯和人身安全。宋朝欢迎辽国来调停,但绝不允许辽国来干预宋朝与西夏两国之间的事情,宋朝与西夏人自行解决双方的边界问题,不需要别国来横加干涉!”

    武植的提议一经公布,顿时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两派人反应不一。

    以章淳和章楶为首的强硬派惊喜异常,感叹莫名,这个武植,真的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比他们还要更绝更强硬,想得比他们还要更周全!而以曾布、刑恕、吕惠卿为首的求和派则是大吃一惊,冷汗直流,这个武植,当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唯恐天下不乱,这种刚硬的策略他们是连想都不敢想!

    自从宋真宗与辽国萧太后签订“澶渊之盟”后,宋朝历代皇帝和朝廷奉行的都是攘外必先安内的绥靖政策,以文抑武,对内强硬,对外软弱,成了窝里横着走、窝外任人欺的畸形怪胎,在跟周边国家的争斗中,尤其是跟西夏人和辽国人的争斗中,几乎都是输多赢少,只能一味地割地求和,花钱消灾,即使打赢了也是委曲求全,很是怪异!

    武植很是不理解朝中这帮大臣打了胜仗还要卑躬屈膝委曲求和的心态,开什么国际玩笑,战胜国竟然要向战败国跪舔求饶和岁贡,这是何其荒谬绝伦的怪诞事!既然现在武植有能力也有资本改变这一切,他就绝对不会再允许这样荒诞的事情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发生!

    提交应对方案给赵煦后,武植据理力争,侃侃而谈。首先他从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去分析宋朝、西夏、辽国的军力对比,得出结论:凭着宋朝新军的战力和如今十多万西北骑兵的实力,宋朝已经不怕任何一个对手,现在应该是挺起腰杆的时候,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子委曲求全了。而且他有信心,率领新军和西北禁军粉碎任何敌人的进犯。接着他指出西夏、辽国等敌人的贪婪和无信,提出“我们爱好和平,但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的论断,打消朝中众人一贯畏战、一味委曲求和的畸形心理。

    “好一个‘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安焘本来一直处于冷眼旁观的状态,当听到武植的话时,不由得赞叹出声,抚须长笑。武植的话,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部分人都觉得有理,颇为认同。

    如今,年轻的武植,已经成了宋朝的一根定海神针,特别是军事上的事情,朝中很多人都是甚为信服的。如今既然武植说能硬刚,而且自信满满,很多人也就不再忧惧,信心大增,完全支持了武植的提议。

    曾布、刑恕等少数人还在硬着头皮提出异议,可赵煦在犹豫中也心动了,加上朝中大部分文武大臣都支持武植,赵煦权衡许久,终于一咬牙同意了武植的应对方案,这是涉及到宋朝国体的大事,他也不能草率行事。

    自签订“澶渊之盟”以来,九十四年后,宋朝的对外政策终于首次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武植的方案经过略微修改与补充形成国书后,就立马给送到都亭驿和都亭西驿,告知辽国和西夏使臣,当两国使臣看到眼前的宋朝国书,瞬间就吓得惊呆了,打破头也想不出宋朝怎么胆敢如此应对。在两国使臣的眼中,畏辽如虎的宋朝不是一直都是一只披着老虎皮的待宰肥羊吗?什么时候敢如此态度强硬,硬扛过辽国和西夏两国联合施加的威压呢?

    辽国与西夏两国使臣翻来覆去地看着手中的宋朝国书,有点难以置信。尤其是辽国使臣,更是气急败坏,恼羞成怒。于是辽国使臣又一次投递国书,措辞严厉且狰狞,赤裸裸地以动武相威胁。

    可哪知宋朝竟不为所动,在武植坚持下,赵煦在回复的国书上写下了“悉听尊便”四个字。这四个字可谓石破天惊,彻底打消了辽国和西夏两国使者的幻想。这使得两国使者纷纷猜测,宋朝的皇帝和朝廷大臣是不是得了失心疯了?哪来的自信敢这样行事?

    宋朝与西夏之间的谈判就此展开,艰难无比。


  https://www.bqbwx.cc/96384_96384887/9010260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bw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bwx.cc